中國國際經濟交流中心副理事長王一鳴在日前舉行的國際金融論壇(IFF)2021年春季會議上表示,新科技革命將重塑各國經濟競爭力的消長和全球競爭格局。我國應該按照構建新發展格局的要求,推動科技自立自強,在創新戰略、創新路徑、創新政策三個層面進行戰略性轉型調整。
王一鳴表示,當今世界正經歷百年未有之大變局,新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是影響大變局的一個關鍵變量。新科技革命將重塑各國經濟競爭力的消長和全球競爭格局,也在改變原有的全球分工結構。爭奪科技創新制高點的競爭日趨激烈。
“近年來我國在科技創新領域取得了重大突破,在戰略高技術領域也取得了一系列標志性成果。同時,仍然存在薄弱環節:基礎研究相對薄弱,重大原始創新偏少;關鍵核心技術領域的創新能力還不強,比如高端芯片、工業軟件、新材料、關鍵核心部件還受制于人;科技領軍人才偏少,人才激勵機制還不到位。”王一鳴說。
王一鳴指出,按照新發展格局的要求,推動科技自立自強,我國在創新戰略、創新路徑、創新政策三個層面,都需要進行相應的調整:
第一,創新戰略層面,要從過去以技術追趕為主,轉向形成局部優勢。改革開放后,由于起點比較低,科技創新主要采取技術追趕戰略,即走引進、消化、吸收、再創新的路子。這種模式的缺點是導致自己的核心技術、原創能力不足。我們需要在戰略層面進行相應調整,在更多的關鍵核心技術領域,形成局部優勢,掌握主動權。
第二,在創新路徑上,從過去的終端產品的創新優勢轉向更多的中間品的創新優勢。改革開放后,我國在終端產品,比如,核電、高鐵、通信設備等產業領域,通過引進、消化、吸收、再創新,形成了國際競爭優勢。但是,在一些核心關鍵技術的中間品,比如,芯片、關鍵原材料、工業軟件領域,我們的創新能力還比較薄弱。提升這些中間品的創新是“十四五”時期的重要任務。與終端產品相比,中間品的專業化程度更高,技術迭代更快,產品的研發往往基于基礎研究的突破,需要長期技術和經驗的積累。如何在中間品領域取得突破,也成為未來創新成功的關鍵。
第三,在創新政策上,要從過去注重集成創新轉向原始創新。加強原始創新需求在基礎研究領域取得重大突破。“十四五”規劃明確,用五年時間,將基礎研究占R&D的比重從過去的6%左右提高到8%。在基礎研究領域,要聚焦于一些已具備優勢的領域,通過國家的戰略資源配置尋求更大的突破;要在原創性的、引領性的技術領域實現科技攻關,通過科技攻關突破一些關鍵核心技術;此外還要實現產業化,要發揮企業的主體作用,培育一批創新型的領軍企業;最后,創新的關鍵在于人才,“十四五”時期要培育一批高端的一流人才、科技領軍人才。(關欣)
網上經營許可證號:京ICP備18006193號-1
copyright?2005-2022 www.szzhongrui.com all right reserved 技術支持:鋼鏈云(北京)科技發展有限公司
服務熱線:010-592315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