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總統特朗普無差別揮舞“關稅大棒”,不僅在美國和其貿易伙伴國的信任關系上“砸”出一道道巨大裂縫,也給處于調整期的世界經濟格局“砸”出了一些新變化。
8月5日,東盟秘書長高金洪在出席新加坡國際事務研究院主辦的第17屆東盟與亞洲論壇時表示,東盟各成員國正在加速市場一體化建設。與此相關,接受中青報·中青網記者采訪的經濟學者認為,多國開始尋找美國之外的替代出口市場,同時加強區域合作,正在從“權宜之計”轉向“主動布局”,此趨勢有望進一步強化。美國《華盛頓郵報》近日也報道稱,一個美國之外的“全球貿易環境”正在形成。
變化帶來挑戰,也創造機遇。“要保持戰略定力,增強必勝信心,積極識變應變求變,集中力量辦好自己的事,在激烈國際競爭中贏得戰略主動。”關于今年下半年中國經濟怎么干,7月30日召開的中共中央政治局會議提出了明確方向。中國人民銀行也在8月1日召開的2025年下半年工作會議上要求,進一步深化金融改革和高水平對外開放,穩慎扎實推進人民幣國際化。
短期變量改善促預期向好
“可喜的進展”“貿易局勢的緩解”“溫和的增長”……一系列較為積極的表述,出現在7月29日國際貨幣基金組織(IMF)首席經濟學家皮埃爾-奧利維耶·古蘭沙的演講中。當天,IMF發布《世界經濟展望報告》更新內容,小幅上調今明兩年世界經濟增長預期。報告預計,2025年和2026年世界經濟將分別增長3%和3.1%,較今年4月預測值分別上調0.2和0.1個百分點。
IMF上調世界經濟增長預期是基于多重因素的綜合考量,這些因素包括:在美國加征關稅預期下,進出口前置效應強于預期;當前美國實際關稅稅率低于其4月宣布的水平;美元走弱改善金融環境,為全球注入流動性;另有一些主要經濟體實施了財政擴張政策。
不過,IMF也警告,世界經濟活動在一定程度上因大幅加征關稅預期而扭曲。今明兩年,經濟政策不確定性仍將威脅世界經濟穩定。貿易政策不確定性較高、地緣政治緊張局勢升級、財政脆弱性加劇等構成世界經濟下行風險,各經濟體應通過構建清晰透明的貿易框架減少不確定性。
在對外經濟貿易大學國際關系學院講師孔繁穎看來,IMF此次上調世界經濟增長預期,更多出于對多項風險因素緩解及主要經濟體應對能力的再評估。
“再評估”的過程中,“短期變量出現改善”是多位經濟學者的共識。孔繁穎向中青報·中青網記者分析說,整體而言,全球主要經濟體通脹水平出現普遍回落,就業市場表現穩健。多數國家服務業采購經理指數(PMI)保持在擴張區間,制造業PMI在中國、韓國、越南等出口型經濟體中已出現邊際回暖,顯示供需層面出現正向修復。“服務業已成為本輪經濟復蘇主引擎,緩解了制造業疲軟對整體經濟的影響。”
金融市場層面,孔繁穎觀察到,新興市場融資渠道重新打開,整體波動率下降、資本流動趨穩,表明全球投資者對中短期增長風險的擔憂有所緩解。
中國國際經濟關系學會常務理事姜躍春在接受中青報·中青網記者采訪時提到,人工智能、數字經濟等領域產業化加速,帶動了投資和就業,增強了經濟增長的可持續性。“短期變量改善背后,世界經濟正在發生結構性變革。”姜躍春歸納了三大趨勢,分別是:世界經濟重心向新興市場轉移,新興技術成新增長點,以及多邊合作與區域化并存。
新興市場在全球供應鏈重構中受益
經濟增長的亮點,出現在以中國為代表的新興市場和發展中經濟體中。相較今年4月的預測,IMF此次將中國2025年經濟增速上調了0.8個百分點至4.8%,上調幅度是所有經濟體中最大的。報告中解釋“這一調整反映出,中國2025年上半年經濟活躍度高于先前預期,且中美實際關稅顯著降低”。
中國海關總署8月7日公布數據顯示,今年前7個月,中國貨物貿易保持向上向好勢頭,進出口總值25.7萬億元,同比增長3.5%,增速較上半年加快0.6個百分點。其中,新興產業發展提速。前7個月,中國進出口高技術產品5.1萬億元,增長8.4%,對同期中國整體進出口增長的貢獻率為45.4%。
“面對外部技術限制和高端零部件‘關鍵戰略性新材料’,很多行業加快了國產替代的進度,像新能源汽車、電池、部分電子設備,今年都出現了超預期增長。”孔繁穎觀察到,在政策支持下,企業和市場不斷適應新的外部環境,成為中國經濟韌性的重要來源。
和IMF類似,聯合國經濟和社會事務部、亞洲開發銀行、美國摩根士丹利、瑞士銀行等多家國際機構都捕捉到中國經濟積極信號,在近期報告中密集上調對中國經濟增速的預期。
“中國經濟穩健增長態勢持續增強,創新活力加速釋放,為世界發展貢獻了最寶貴的‘確定性’。”7月31日,中國外交部發言人郭嘉昆將中國經濟的“確定性”來源歸納為4個方面,分別是:經濟治理的有效性,改革創新的經濟底氣,穩定可期的政策環境,以及負責任的大國擔當。
姜躍春認為,中國經濟頻獲國際“信任票”,既是短期政策效果的體現,也反映了結構性改革與全球市場格局的變化。他具體解釋說,中國采取“出口多元化”策略,對沖對美出口下降所帶來的風險,今年上半年對歐盟、東盟出口增長強勁;同時,穩內需成效顯著,以舊換新政策激發市場活力,聚焦綠色轉型和關鍵領域補鏈強鏈也創造了新增長點。
德國之聲電臺網站觀察到,正是出于對中國經濟前景更為積極的評估,IMF預計2025年新興市場和發展中經濟體經濟增速為4.1%,較今年4月預測值上調了0.4個百分點,其中亞洲地區的經濟增速顯著領先于其他地區。
孔繁穎分析說,人口結構的相對優勢,構成了新興市場和發展中經濟體的基本面支撐。更為年輕且增長更快的人口,既為這些經濟體提供了充裕勞動力,也形成了巨大消費潛力,加之《區域全面經濟伙伴關系協定》(RCEP)等區域貿易協議提供的制度保障,新興市場和發展中經濟體在全球供應鏈重構中受益明顯。
“去美國化”或成為長期趨勢
在分析形勢變化時,經濟學者都提到了美元走弱,這是所謂“對等關稅”政策下美國資產遭反噬的表現之一。美國有線電視新聞網(CNN)今年4月曾發文,“特朗普的貿易戰正在迫使投資者遠離美國”。從今年年初起,這類警告聲音便頻繁出現在美國媒體的報道之中。
“各國央行外匯儲備中正呈現‘去美元化’趨勢,美元占比已降至20年來最低水平。”摩根士丹利在今年7月發布的一份報告中稱。相比之下,IMF駐華首席代表馬歇爾·米爾斯近日在采訪中表示,隨著中國在世界經濟和貿易中的角色日益重要,市場將驅動人民幣國際使用繼續增長。
在經濟學者看來,中國正在迎來深化區域合作的新機遇。孔繁穎提出,在同新興市場開展貿易與投資活動的過程中,可以通過增加人民幣的使用場景,減少對美元的依賴,從而為雙方營造更穩定、成本更低的金融環境。
多極化格局正在加速形成,“去美國化”或成為長期趨勢。美國標普公司預計,到2035年,新興市場對全球經濟增長的貢獻率將達到約65%。
中企如何應對美國經濟中心地位動搖帶來的變化?姜躍春認為,需以“短期穩出口、中期強技術、長期優結構”為核心策略,從而在新格局中占據主動地位。“要充分利用窗口期鞏固多元化市場格局,積極開拓東南亞、中東、非洲市場。”
孔繁穎進一步補充說,中企需超越“只做出口”的傳統模式,更加注重品牌建設、標準輸出及合規管理,進而提升自身在新興市場的綜合影響力。
網上經營許可證號:京ICP備18006193號-1
copyright?2005-2022 www.szzhongrui.com all right reserved 技術支持:鋼鏈云(北京)科技發展有限公司
服務熱線:010-592315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