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記者 李曉紅
“在馬蜂窩AI行程規劃中,輸入‘帶父母云南7日游’,很快就可以收到一份帶父母出行的專屬方案,連適老化景點和住宿都標注好了。”在北京工作的王麗告訴中國經濟時報記者,以往旅行時,需要在海量的攻略中篩選信息,常常既耗時又難以滿足個性化需求,馬蜂窩AI行程規劃讓她體驗到了“私人定制”的旅行方案。而這正是人工智能重塑消費場景的生動寫照。
近日,《國務院關于深入實施“人工智能+”行動的意見》(以下簡稱《意見》)將“人工智能+”消費提質作為重點行動之一。《意見》提出,拓展服務消費新場景,培育產品消費新業態,旨在推動人工智能更快地融入大眾生活,提升消費體驗,并為消費的快速增長提供有力支撐。
提升消費體驗,滿足個性化需求
目前,人工智能已經深度融入消費領域。從零售、電商到文娛、服務等領域,人工智能應用百花齊放,快速走進千家萬戶。人工智能不僅在技術層面重塑消費模式,滿足消費者多樣化、個性化的需求,更是通過智能化供給提升消費體驗,激發新的消費需求。
在電商領域,人工智能革新了服務模式,升級了消費服務體驗。“輕點手機屏幕,一雙安踏新款緩震運動鞋立即‘穿’在了腳上,如同穿上真鞋一樣,不僅能360度查看材質細節,還能一鍵切換不同配色。”這是得物App打造的AR試穿功能,不僅能幫助消費者打破時空界限,獲得更好的購物消費體驗,而且能夠幫助消費者進行消費決策,極大地降低了決策成本和退貨率。這些正是服務品質顯著提升的體現。遙望科技則將人工智能技術深度嵌入選品、推薦、售后全鏈條,打造出“千人千面”的個性化消費生態,讓消費者敢下單、更放心。同時,借助“遙望云質量管理鏈”,遙望科技實現了樣品管理智慧化、品質檢驗智慧化、質檢數據智慧化、抽買智慧化、規則智慧化。
服務消費領域也在人工智能的助力下實現飛躍。在文旅行業中,AI智能導覽、個性化行程規劃讓游客能根據自己的興趣和時間定制專屬旅行方案,告別傳統跟團游的束縛;在醫療健康領域,智能醫療助手可以幫助患者預約掛號、查詢報告,甚至提供初步的健康咨詢,大大節省了患者的時間和精力……未來,人工智能將在更多領域實現精準洞察消費需求,有效提升消費體驗,這將極大地促進消費市場的擴容和提質。
國家發展和改革委員會經濟研究所財政稅收研究室主任、研究員李清彬告訴中國經濟時報記者,“人工智能+”是將人工智能前沿技術應用到千行百業,不僅可以賦能升級現有業態,還將催生出新的業態。人工智能在消費領域的賦能應用將給消費領域帶來深刻變革。
對于人工智能如何加快拓展服務消費場景,商務部國際貿易經濟合作研究院流通與消費研究所所長董超建議,應支持城市商圈智能化改造,促進商圈內不同經營模式和業態優勢互補、信息互聯互通,構建線上線下融合發展的體驗式智慧商圈。通過人工智能技術為門店提供數字零售技術解決方案,推進線下線上一體化運營,強化與消費者的互動,利用多種數據分析選址,應用銷售數據進行商品選品、生成訂單和指導生產,提高效率。同時,在優化供應鏈方面,可通過人工智能技術加快實施數字驅動戰略,實時抓取不合格產品信息,推廣“安心碼”攔截阻止過期食品和“三無”產品進店銷售,利用智能系統打通門店和上游數據,做到產銷適配、“千店千面”等。
催生新業態激發消費新活力
《意見》提出,要培育產品消費的新業態。當前,人工智能與消費領域的深度融合催生了一系列新業態,為消費市場注入了新的活力。
“要發揮數據等新型生產要素對其他生產要素的倍增作用,把消費領域的數字化、網絡化、智能化作為新業態新模式發展的重要方向,使大數據成為推動消費高質量發展的新動能。”董超表示。
李清彬認為,人工智能前沿技術應用是形成新消費范式的重要驅動力。要更好培育激發這種類型的新消費,既要靠市場內生式發展,也要靠政策引導,二者協同發力才能讓這個過程走得更穩更好。要鼓勵市場力量立足消費需求,使用新技術積極開發新的消費產品、拓展新的消費業態,并在消費應用實踐中不斷迭代成熟。政策端要充分發揮財政資金、政府采購等的作用,加大在研發、場景打造、消費習慣養成等方面的引導支持力度。在監管中要堅持包容審慎原則,逐步建立健全相關標準體系和監管規則,完善應用試錯容錯管理制度,對一些新生事物不宜過早“判死刑”。
此外,《意見》提出,推動智能終端“萬物智聯”,培育智能產品生態。智能網聯汽車、智能機器人、智能可穿戴設備等新產品的涌現,成為消費市場的新熱點。李清彬認為,“萬物智聯”實現跨設備協同與智能聯動,將直接提升消費體驗,改善生活品質,滿足消費者多層次、多樣化需求。同時,在智能聯動的支撐下,大量交叉融合性的消費場景被創造出來,而且切換更加便捷,這使得商品消費與服務消費的邊界更加模糊,二者融合發展的轉換升級特征將更加突出。
“人工智能+”消費的深度融合,關鍵是要解決“用得上、用得好、用得起”的問題。然而,當前,部分人工智能消費服務存在技術門檻高、使用成本貴、智能化水平不足、數據安全與隱私保護缺乏等問題,可能影響消費體驗和消費者信心。李清彬認為,不管是人工智能前沿技術與現有產品、服務的融合,還是基于催生出的新產品、新服務,都有一個適應提升的過程。一是技術、產品的成熟度有待提升。初期的產品或業態的不夠成熟,可能引發一些人身安全、信息安全、算法歧視等方面的問題,消費體驗感也會參差不齊。二是法規制度的適配性有待提升。現有法規制度體系不會自動適配人工智能驅動下的消費產品和業態,需要不斷健全。對此,《意見》也提出了配套舉措,比如,要提升模型基礎能力、加強數據供給創新、提升安全能力水平等,還提出要完善人工智能法律法規、倫理準則等。這些都將推動人工智能在消費端更好應用發展。
董超認為,人工智能技術在消費領域應用的現行監管制度還不完善,對相關新業態、新模式的監管手段較為有限,監管機構執法水平有待提高。他建議,可加強準入制度、交易規則、風險控制、信用評價等制度和規則建設,形成政府與分享平臺協同治理機制。積極利用大數據等新技術手段,探索建立以個體信譽機制為核心的新型管理體制。
未來,“人工智能+”消費的融合將朝著“普惠化、均等化”的方向發展。隨著“人工智能+”消費提質的持續深入,人工智能正在使消費變得更加便捷、貼心,確保高質量的消費體驗能夠惠及每一個生活角落。
網上經營許可證號:京ICP備18006193號-1
copyright?2005-2022 www.szzhongrui.com all right reserved 技術支持:鋼鏈云(北京)科技發展有限公司
服務熱線:010-592315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