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重慶市政府工作報告全文發布。報告指出,2024年實施綠色低碳轉型行動,推進工業、城鄉、交通等重點領域碳達峰行動計劃,大力發展綠色制造、裝配式建筑,推進智能建造試點城市建設,持續擴大有效投資,提速164個在建重點工業項目,新開工98個重點工業項目,推進新一輪工業企業技改工程,新實施1500個技術改造項目,推動房地產投資回暖,深入實施保障性住房建設、“平急兩用”公共基礎設施建設、城中村改造等“三大工程”,新開工改造城鎮老舊小區4186萬平方米,新增嬰幼兒托位1.1萬個,建設“渝馨家園”100家以上,建設24個婦女兒童綜合服務體,啟動35個城鄉公益性殯葬服務設施建設,新建5個未來工廠、10個智能工廠和100個數字化車間,更好支撐農業轉移人口市民化,推進城市更新,大力推進創新、開放、便捷、宜居、生態、智慧、人文“七個城”建設,打造現代化國際大都市等。這里將涉及綠色制造、裝配式建筑、重點工業項目、城市更新、科技賦能等有關8條內容節選如下,供學習了解。
2024年主要任務
1.實施綠色低碳轉型行動。推進工業、城鄉、交通等重點領域碳達峰行動計劃,加快工業園區循環化和節能降碳改造,堅決遏制“兩高一低”項目盲目發展,有序推動能耗“雙控”向碳排放“雙控”轉變,單位地區生產總值能耗下降3%。構建綠色低碳供應鏈,推動低碳數字能源試點示范,打造綠色工廠和綠色園區,培育壯大節能環保裝備、廢棄物資源化利用等綠色產業,大力發展綠色制造、裝配式建筑,推進智能建造試點城市建設。
2.實施一批重點民生實事。新開工改造城鎮老舊小區4186萬平方米;實施100個街頭綠地提質項目,建設100公里山城綠道;建設100個口袋公園、10座體育公園;實施農村公路安防工程4000公里;新增嬰幼兒托位1.1萬個;建設“渝馨家園”100家以上;建設24個婦女兒童綜合服務體;啟動35個城鄉公益性殯葬服務設施建設。
3.持續擴大有效投資。樹立大抓項目導向,優化項目時序,做深前期工作,加強精準調度,更好發揮投資的關鍵性作用。促進工業投資放量,以補鏈強鏈、智改數轉為重點,提速164個在建重點工業項目,新開工98個重點工業項目,推進新一輪工業企業技改工程,新實施1500個技術改造項目,力爭全市工業投資增長14%、技改投資增長15%。穩定基礎設施投資,強化跨省域、跨流域、涉安全、補短板等重大項目謀劃,加快交通強市建設,力爭高鐵、高速公路通車里程分別突破1100公里、4500公里;加快現代水網建設,促進水網與水電、航運等功能協同融合發展,推進藻渡、跳磴、向陽水庫和渝西水資源配置等工程建設,實施一批農田水利、防洪避險等項目;提速建設兩江燃機二期、川渝天然氣千億立方米產能基地、LNG加工基地等項目,力爭開工武隆銀盤抽水蓄能項目,啟動建設一批儲煤基地,建成川渝特高壓交流工程;提速建設潤澤(西南)國際信息港等項目,新增一批大型智能計算中心,新建充電樁2萬個。推動房地產投資回暖,深入實施保障性住房建設、“平急兩用”公共基礎設施建設、城中村改造等“三大工程”,基本完成保交樓任務,開展“兩久”項目處置攻堅行動,合理確定供地規模、結構和時序,促進房地產市場平穩健康發展。推進交通互聯互通,啟動渝宜高鐵、黔江至吉首高鐵、重慶站改造、成渝高速擴容、涪江航道整治等項目。推進產業協同協作,主動服務國家戰略性產業基地、戰略性物資儲備基地和戰略性基礎設施建設,共建成渝綜合性科學中心。完善多式聯運體系,優化國家物流樞紐、物流園區、物流中心三級物流網絡,加快推進江北機場T3B航站樓及第四跑道、西部陸海新通道集裝箱多式聯運示范工程等項目,完善重慶公路物流基地綜合貨運功能,加強物流通道、節點、園區連接道路建設。深化拓展中新互聯互通項目,鞏固提升重點領域合作,打造示范性重點項目,推進數字化綠色化轉型合作,加快樞紐港產業園、生命科技城建設。
4.大力推進創新、開放、便捷、宜居、生態、智慧、人文“七個城”建設,打造現代化國際大都市。優化城鎮體系布局。出臺實施全市國土空間總體規劃,加快構建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鎮協調發展格局。提升中心城區發展能級,強化產業引領、科技創新、門戶樞紐、綜合服務等核心功能,規劃建設一批具有辨識度的重點功能區,優化城市形態、自然生態和濱江業態,保護城市天際線、山脊線、水岸線,規劃控制景觀視廊和建筑形態。推進以區縣城為重要載體的城鎮化建設,分類引導區縣城特色化差異化發展,完善區縣城交通、市政、商貿流通、消費等基礎設施,推動醫療、教育、養老、托育等公共服務加快覆蓋常住人口,深化“小縣大城”試點,促進區縣城擴容提質,壯大區縣域經濟,更好支撐農業轉移人口市民化。
5.提升城市功能品質。推進城市更新,全市域開展城市體檢,編制實施城市綜合交通體系、15分鐘生活圈等專項規劃,接續推進城市更新項目,推動109公里兩江四岸治理提升,新開工改造城市危舊房7043戶,強化城市供排水管網和地下綜合管廊建設,創建國家節水型城市。抓好城市緩堵保暢,推進7號線一期、15號線等262公里軌道交通在建項目,持續實施路網更新改造和交通堵點亂點治理,加強次支路網優化提升,深化停車綜合治理改革,加快“充儲泊配”設施建設,增開一批小巷公交,新建和提檔升級一批立體過街設施,完善“軌道+公交+慢行”綠色出行體系,提高城市交通運行效率。
6.優化衛生健康服務體系。創建國家醫學中心和國家區域醫療中心,建設區縣域醫療衛生次中心,深化緊密型城市醫療集團和縣域醫共體改革。加強疾控機構基礎設施建設。實施區縣精神衛生中心標準化建設工程。
7.深化科技賦能。建強戰略科技創新人才隊伍,深化“渝躍行動”和新重慶引才計劃,建好“渝才薈”數字平臺,加強科技人才和卓越工程師培育聚集,營造最優人才生態,讓城市與人才雙向奔赴。優化科技創新體系,集中力量加快建設西部(重慶)科學城、兩江協同創新區、廣陽灣智創生態城等科創核心承載區,爭取國家實驗室重慶基地建設,提質發展10個全國重點實驗室,有序建設金鳳、嘉陵江、明月湖、廣陽灣4個重慶實驗室。強化企業科技創新主體地位,實施核心軟件、高端器件與芯片等5個重大專項和新能源、綠色低碳等8個重點專項,組織開展產學研協同攻關,深入推進“雙倍增”行動,力爭高新技術企業、科技型企業分別突破8500家和6萬家。
8.推進數字化轉型發展。健全工業互聯網標識解析體系,深化數字化裝備、信息系統集成應用,實施“機器人+”行動,擴大“一鏈一網一平臺”試點示范,啟動5個行業產業大腦建設,新建5個未來工廠、10個智能工廠和100個數字化車間,加快構建“產業大腦+未來工廠”產業數字化新生態。
網上經營許可證號:京ICP備18006193號-1
copyright?2005-2022 www.szzhongrui.com all right reserved 技術支持:鋼鏈云(北京)科技發展有限公司
服務熱線:010-592315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