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業發展的關鍵,還是要把粗鋼產量控制住,而控制粗鋼產量的核心,是利用好超低排放改造等硬指標實施產量調控。”7月29日,在中國鋼鐵工業協會六屆九次常務理事會期間,包鋼(集團)公司黨委副書記、總經理李曉在接受《中國冶金報》記者專訪時表示,鋼鐵行業上半年已經做了一道“練習題”,證明產量高了毫無意義,自律控產才會帶來效益的提升。
“行業盈不盈利,有兩個點非常關鍵,一是產量能否壓得住,二是礦價煤價能否控得住,關鍵是前者。上半年,這兩項都取得了預期效果,有利潤了就開始增產是非常危險的,我對于下半年行業形勢保持謹慎樂觀。”李曉表示,“謹慎”是因為,只有將下半年粗鋼產量控制好,行業的盈利態勢才能持續。對此,他呼吁政策上必須使用一些“硬手段”,比如用超低排放這把“硬尺子”。
李曉建議,可考慮以2025年時間線為標準,對按時完成超低排放改造的企業給予全額生產指標,以示鼓勵;此后再完成的,則須按比例進行限產,以此推動產能減量。“可持續地實現產量控制,就必須控制產能。”他強調。
根據《關于推進實施鋼鐵行業超低排放的意見》,到2025年底前,重點區域鋼鐵企業超低排放改造基本完成,全國力爭80%以上產能完成改造。“理論上,未完成改造的產能可作為產能調減的重點目標,但實際操作過程中可能面臨很多困難。”他說。
“建議對于已完成超低排放改造企業的差異化政策要扎實落地,讓投入真金白銀進行改造的鋼企享受到實實在在的好處,實現‘扶優汰劣’‘早改造早受益’的政策目標。”他坦言,包鋼等企業完成了超低排放改造,在帶來社會效益、環保效益的同時,也承擔了較大的資金和成本壓力。鋼協統計數據顯示,截至6月30日,全行業超低排放改造整體投入超過3000億元,已完成全過程超低排放改造的企業噸鋼超低排放改造投資約為473.50元,噸鋼平均環保運行成本約為217.36元。
據了解,為避免因為超低排放改造帶來的成本差異加劇行業“劣幣驅逐良幣”現象,今年3月份,鋼協已向國家部委匯報提出差異化政策建議,如給予電價、水價、氣價優惠,按年度給予企業環境保護稅退稅、減免或補貼;設立鋼鐵企業超低排放改造專項獎勵資金;年度產量指標分配、產能置換政策傾斜;超低排放改造富裕的排污量可市場交易,產能跨區域減量化置換的同時,污染物排放量跨區域轉移;等等。“鋼企高度期待這些政策盡早落地。”李曉表示。
對于鋼鐵行業納入全國碳排放權市場的影響,李曉認為,由于設置了3年過渡期,短期內對產量、產能調控影響有限,只有待政策與現實情況更加匹配,才能真正發揮作用。同時,國家發展到當前階段,經濟結構已經發生變化,單位GDP增長用鋼量呈下降趨勢(如其他材料的替代趨勢),在這種形勢下,鋼鐵企業應聚焦國家戰略,圍繞關鍵產業鏈安全、國家重大項目等,來推動企業產品結構調整和企業轉型升級。“真正走出‘內卷’的辦法,唯有科技創新。”他最后強調。
網上經營許可證號:京ICP備18006193號-1
copyright?2005-2022 www.szzhongrui.com all right reserved 技術支持:鋼鏈云(北京)科技發展有限公司
服務熱線:010-592315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