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碳排放“雙控”與“雙碳”目標等多重約束下,鋼鐵行業作為高耗能、高排放的重點領域,節能降碳、實現綠色可持續發展已成為其高質量發展的主旋律,肩負著艱巨任務。全國人大代表、江蘇昆侖互聯新能源集團有限公司董事長劉懷平在《關于支持鋼鐵行業節能降碳與新型儲能技術協同發展的建議》中認為,鋼鐵行業是我國實現“雙碳”目標的關鍵領域,能源消耗占全國總量的11%,碳排放占比達15%,是制造業31個門類中碳排放量最大的行業。“推動鋼鐵企業構建以儲能為核心的電力閉環運行網絡,提升現有能源系統運行效率,對我國鋼鐵行業綠色低碳高質量發展具有重要的戰略意義。”劉懷平說。
當前,全球范圍內新型儲能技術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創新突破,鋰離子電池、液流電池、壓縮空氣儲能、超級電容器等多元技術路線競相發展,成本持續下降,性能不斷提升。2024年5月,國家發展改革委、國家能源局等部門關于印發《鋼鐵行業節能降碳專項行動計劃》,提出支持有條件的鋼鐵企業建設工業綠色微電網,加快風能、太陽能、新型儲能、氫能等一體化開發利用,實現清潔能源替代。“新型儲能技術可以作為中間載體,提高二次能源利用效率,并在鋼鐵企業超低排放和節能低碳推進中發揮關鍵作用。”劉懷平表示。
我國鋼鐵行業已開啟“多能互補”用能的發展新格局,鋼鐵企業開始嘗試探索屋頂光伏、鋼化聯產、余熱供暖等領域的應用。因此,推動鋼鐵企業構建以儲能為核心的電力閉環運行網絡,提升現有能源系統運行效率,對我國鋼鐵行業綠色低碳高質量發展具有重要的戰略意義。目前,我國國內鋼鐵企業電化學儲能裝機已超過1.5GWh,尤其是在江蘇、浙江、廣東等地受惠峰谷電價政策,更適合當地鋼鐵企業通過建設大型儲能項目獲取效益。
劉懷平認為,我國鋼鐵行業與儲能技術的深度融合仍面臨三方面挑戰。一是市場分割機制阻礙規模效應。當前,我國電力市場在“省為實體”的傳統框架下呈現顯著的區域割裂性,這種機制性障礙對鋼鐵行業儲能規模化發展形成多重制約。部分省份為保障本地發電企業利益,儲能設施參與需求響應的準入標準和補償機制存在地方保護傾向,導致具備跨省調節能力的大型鋼鐵企業儲能系統無法發揮規模效應,鋼鐵企業投資決策面臨多重不確定性,政策離散性與市場碎片化形成負向循環,已實質性延緩儲能在鋼鐵行業的滲透速度。
二是儲能技術多場景適應性不足。目前,在鋼鐵行業新型儲能項目中,鋰離子電池儲能占據絕對優勢。然而,鋰離子電池在鋼鐵行業多場景適配中存在顯著短板。例如,內蒙古、新疆等寒區鋼廠,鋰電池在-25℃低溫環境下容量保持率驟降至50%以下,而廣東沿海高溫高濕鋼廠鋰電池系統在45℃環境溫度下循環壽命縮短30%,且存在熱失控引發火災的隱患;又如,以廢鋼短流程為主的鋼廠則需要儲能進行分鐘級快速響應,但鋰電池在5C倍率持續充放電下容量年衰減達15%。目前,在鋼鐵行業新型儲能項目中,鋰離子電池儲能占據絕對優勢,這意味著要實現鋼鐵企業全場景節能降碳,必須突破鋰電池技術邊界,構建多元儲能技術路徑。
三是單一收益模式制約應用潛力。現階段,儲能在鋼鐵行業的商業化運行主要依賴“峰谷價差套利”這一單薄路徑——即在夜間低谷電價時充電,日間高峰時段放電供產線使用。同時,鋼鐵生產連續性極強,電弧爐、連鑄機等核心設備的負荷突變頻繁,單純依靠“兩充兩放”策略無法與產線用能需求動態匹配,這種單維度收益結構導致鋼鐵企業更傾向投資確定性強但降碳效應較低的傳統節能技術,限制了儲能在鋼鐵行業的廣泛應用。
為推動鋼鐵行業與新型儲能技術協同發展,劉懷平提出三點建議:一是健全市場協同機制,促進儲能規模化發展。建議在國家層面推動建立跨省儲能調度平臺,破除行政壁壘,完善電力市場交易規則。通過政策引導形成儲能資源共享網絡,探索適合鋼鐵行業的容量補償機制,對參與跨區域調峰的儲能設施給予適度財政支持,促進規模化儲能部署,實現資源配置效率整體提升。
二是推動技術場景適配,構筑多元化技術格局。建議大力引導和發展包括壓縮空氣儲能、重力儲能、飛輪儲能、超級電容儲能、固態電池儲能、液流電池儲能以及鈉離子電池儲能等多元化儲能技術路線,通過發展多元儲能技術路線,破解單一技術風險,以滿足鋼鐵行業多場景及極端環境儲能需求。鼓勵高校、科研機構和企業開展產學研合作,提高我國在儲能關鍵材料領域的自主創新能力,為多種路線的儲能技術的大規模應用提供堅實的技術保障。
三是創新價值實現機制,拓展綜合收益維度。推動建立儲能在能源轉型中的多重價值定位,支持鋼鐵企業將儲能設施深度嵌入鋼鐵企業的綜合能源系統,通過與光伏風電、余熱回收、氫能制備等場景的聯動優化,開發動態充放電策略,提升綠電消納與經濟性空間。
“完善儲能參與電力現貨和輔助服務交易規則,探索跨時段套利、容量租賃、調頻服務等組合收益模式,允許儲能資源納入虛擬電廠聚合交易單元。推動碳排放權交易與儲能調節能力價值銜接,試點將儲能調峰貢獻轉化為碳減排積分,探索綠證核發、用能權交易創新路徑,建議重點企業在沿海高電價區域先行建設集成化示范項目,形成可推廣的商業模式經驗,為完善市場機制提供實踐支撐。”劉懷平強調。
網上經營許可證號:京ICP備18006193號-1
copyright?2005-2022 www.szzhongrui.com all right reserved 技術支持:鋼鏈云(北京)科技發展有限公司
服務熱線:010-592315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