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2023年7月15日發表于《人民日報》《現代物流報》
文 / 現代物流報全媒體記者 何文忠
7月14日,中共中央、國務院發布了《關于促進民營經濟發展壯大的意見》,指出“民營經濟是推進中國式現代化的生力軍,是高質量發展的重要基礎,是推動我國全面建成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實現第二個百年奮斗目標的重要力量”,對民營經濟做出了充分肯定,要求持續優化民營經濟發展環境,加大對民營經濟政策支持力度,這對于進一步促進我國民營經濟和民營企業的創新發展指明了方向,提供了重要的指導依據。
鋼鐵作為重要的國民經濟支柱產業和我國經濟的晴雨表,涉及生產生活的方方面面,企業數量尤其是民營企業數量眾多,具有十分突出和廣泛的代表性。對于民營企業如何創新升級、發展壯大,記者就此問題采訪了我國供應鏈管理專家、中國金屬材料流通協會執行會長兼秘書長陳雷鳴。
一、民營企業在我國經濟發展中功不可沒
陳雷鳴認為:中共中央和國務院出臺《關于促進民營經濟發展壯大的意見》非常及時和必要,有利于在國際經濟環境不太樂觀的形勢下,激發我國民營經濟的動力與活力,讓各級政府和全社會關注和支持民營經濟和民營企業的創新發展。
陳雷鳴表示:改革開放四十多年來,我國經濟發展迅猛并成為全球第二大經濟體。在這場前無古人的歷史大潮中,民營企業從無到有,從小到大,為我國改革開放和經濟建設發揮了無可替代的重要作用。從公開信息來看,截至2022年,我國民營企業貢獻50%以上的稅收,60%以上的國內生產總值(GDP),70%以上的技術創新成果,解決了80%以上的城鎮勞動力就業,民營企業的數量占國內企業的90%以上。從社會貢獻來講,60%的經濟體量解決了80%以上的就業,民營企業一直發揮著“穩定器”的作用,對社會穩定、普通老百姓的錢袋子貢獻功不可沒。
但是,在我國經濟從粗放式發展轉變為高質量發展、步入中國式現代化的新發展階段,由于不少行業產能過剩矛盾日益突出,產品出口受國外限制日益嚴峻,民營企業“融資難、融資貴”老大難問題未得到有效改善,企業自身抗風險能力不足,生產經營管理水平較低,科技創新實力不強等一系列因素,導致民營企業的問題越來越多地暴露出來,生存壓力也越來越大。
二、民營企業“難”在哪里
陳雷鳴表示:我國民營企業遇到的問題很多,總結起來主要有以下幾個方面:
一是民營企業的社會地位不高。一直以來,整個社會對民營企業的地位認識不足,對民營企業的作用和貢獻認識不夠,加上改革開放初期不少民營企業粗放式經營甚至違規經營,給民營企業帶來了嚴重的負面影響,導致社會對一些民營企業評價不高。
二是民營企業長期以來“融資難、融資貴”的問題一直不能得到有效解決,制約了民營企業的生存和發展。這中間既有民營企業自身存在的問題,但更多的是銀行對民營企業的偏見、信用或償債能力的擔憂。以2011年左右上海“鋼貿事件”為例,少部分不規范的民營企業出現了“重復質押”“騙貸”等問題,對行業產生了極大的負面影響。但“鋼貿事件”爆發后,從有關金融監管部門到各大銀行,不分良莠對鋼貿企業融資“一刀切”的粗暴做法,嚴重干擾和影響了鋼鐵流通行業的健康發展,他們不僅對優良的民企“騙還”,甚至還到了“談鋼色變”的地步。從那個時候開始的十多年來,民營鋼貿企業融資一直成為被限制的對象,這中間傷害了絕大部分的無辜企業。
三是民營企業創新發展難。首先是不少民營企業由于多方面的原因,創新發展尤其是科技創新的自我動力不足,這里面除了需要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財力外,知識產權侵權問題一直是民企的痛點;其次是民營企業缺少相應的科技創新人才,因為這些人才都很“貴”,一般民企養不起;再次是對民企科技創新方面的政策和資金支持力度不夠,尤其是一些民企獲得了上一級有關部門的科技創新獎勵之后,到下一級落實起來比較難,獎金“借用”、挪用、打折的現象時有發生,挫傷了積極性。
四是民營企業招人難,留住人才更難?,F在,很多年輕人、包括大學生不愿意進民營企業,認為“進民企丟面子”“民企不穩定”。據了解,現在年輕人就業的選項的順序第一是公務員,第二是事業單位,第三是央國企,第四是三產服務業甚至送外賣,最后才是進制造業的民企。民企不僅招人難,留人難,留住有水平、有能力的人才更難。
五是民營企業家的安全感不夠。多年來,雖然國家一再鼓勵和支持民營企業的發展,要求保護民營企業家的利益,但到了地方就很難真正落實或者說“打折扣”,令不少企業家缺少安全感。一家民營企業會對接很多政府監管部門,任何一個部門有個風吹草動,能夠迫使一家民營企業停產。如果企業和企業家違法違規,讓其停工停產無可厚非,但一些部門不規范執法、隨意甚至惡意執法,不僅令民營企業感到頭痛,也令民營企業家缺少安全感。
六是一些民營企業不規范經營帶來的負面影響。改革開放初期,由于我國市場監管體系不完整,很多企業包括民企出現了生產經營假冒偽劣商品和不誠信行為。但近年來,這種情況已經基本得到了轉變。但是,無論哪個行業和哪個社會,總會有個別人唯利是圖,鋼鐵行業也是如此。那些違規、不規范、不誠信的生產經營活動,給民企帶來了非常大的負面影響,給人的感覺民企唯利是圖甚至不擇手段,跟民企打交道“不靠譜”。
七是“內卷式”惡性競爭。多年來,不少民營企業在市場經營中采用的“跟風”“窩里斗”“內卷”“打價格戰”“你死我活”等手段,已經成為惡性競爭的通病和習慣動作。但在每一場“損人不利己”“傷敵一千自損八百”和“耗死他”的“盛宴”背后,都是血淋淋的“尸橫遍野”,很少有真正的勝出者,兩敗俱傷的結果居多。
陳雷鳴強調:除此之外,民營企業在參與市場競爭中,由于先天性的問題和“出身”,總是被“低看一眼”“低人一等”,資源整合能力被限制或嚴重不足,缺少主體地位,所有這些都不利于民營企業的健康發展。尤其是在百年未有之大變局和國際經濟大環境出現嚴重問題的雙重壓力下,民營企業更是負重前行,稍不留神就會崩潰。這些問題必須引起全社會的關注和重視。
三、問題產生的根源與創新發展思考
陳雷鳴認為,這些問題的產生,有多種因素和多年的積累,與我國經濟粗放式發展、政府職能轉換不到位、個別部門和人員履職能力差、社會對民營企業的認知偏差、民營企業自身的弊端、民營企業的綜合生存環境等有著直接或間接的關系。對此,他對加強和改進民營企業的生存環境、促進民營企業創新發展作了如下思考:
一是地方政府對民營企業的重視問題亟待改進,執行政策的力度必須加強。各級政府要以中共中央和國務院發布的《關于促進民營經濟發展壯大的意見》為重要指南和依據,對民營企業的發展要高度關注,對各項政策的執行力度必須加大,做到言出必行,不打折扣,不推諉扯皮,堅決杜絕一些部門不作為,或者亂作為現象,保護民營企業和民營企業家的正當權益,給民營企業家更多地關心和支持,給他們吃上定心丸。
二是要在社會上對民營企業家和民營經濟進行正面的宣傳和保護。讓全社會能夠充分認識到民營經濟在我國國民經濟中發揮的重要作用,養成尊重民營經濟、尊重民營企業家、尊重民營企業的良好習慣和氛圍。
三是民營企業自身要加強規范,樹立良好的社會形象。一些民營企業在生產經營管理過程中,不規范、不誠信、違規現象時有發生,這既不符合國家高質量發展和中國式現代化發展的要求,也不符合民營企業自身生存和發展的切身利益。在此方面,各級行業協會、商會組織要積極引領民營企業加強自律,潔身自好,按照國家法律法規、行規行約、各項標準開展生產經營活動,共同樹立和維護民營企業的正面形象。
四是要與時俱進,大力開展技術創新。國家“十四五規劃”提出:提升企業技術創新能力,強化企業創新主體地位,促進各類創新要素向企業集聚。推進產學研深度融合,支持企業牽頭組建創新聯合體。發揮大企業引領支撐作用,支持創新型中小微企業成長為創新重要發源地,加強共性技術平臺建設,推動產業鏈上中下游、大中小企業融通創新。各級政府也推出了“專精特新”和“小巨人”申報和獎勵工作,這對于民營企業來說是很好的科技創新機會。
五是民營企業要多承擔社會責任。雖然改革開放至今,不少民營企業在履行社會責任方面發揮了積極的作用,但這還不夠。要通過承擔社會責任,尤其是在落實中央提出的促進共同富裕方面發揮更大的作用,樹立良好的口碑,消除一部分人對民營企業的誤解和仇富心理。
六是金融部門要對民營企業在金融支持上加大力度,真正落到實處。要把民營經濟與國有經濟一視同仁來看待,在融資方面多一些貼心服務,少一些條條框框,在保證資金安全的情況下,盡可能為民營企業解決融資難、融資貴問題。
七是希望國家出臺一些支持大學生到民營企業就業的政策措施。通過政策措施,一方面讓民營企業招聘更有底氣,另一方面形成大學生到民營企業的良好氛圍,這對于民營企業解決人才問題會有很大的幫助。
八是徹底走出“自殺式”惡性競爭的怪圈。民營企業要在嚴重危機下生存和發展,首先要保持理性,良性競爭,走差異化競爭之路,合作共贏之路。尤其是在市場形勢如此嚴峻的情況下,合則雙贏,斗則雙輸,千萬不要再做“鷸蚌相爭漁翁得利”的傻事了,要徹底走出“自殺式”“踩踏式”競爭的怪圈。
陳雷鳴深有感觸地說:改革開放以來,我國的市場環境大為改善,民營企業的生存空間也大幅提升。在我國經濟從粗放式發展向高質量發展的新發展階段,民營企業也必須與時俱進,邁入新發展之路。我們看到黨中央、國務院已經采取措施鼓勵和支持民營經濟的發展壯大,這一縷春風將會吹遍神州大地。希望政府有關部門要高度重視、積極關注和大力支持民營企業的創新發展和轉型發展,為民營企業創造更加科學、更加健康、更加人性化的發展環境。我們可以看到:在很多行業和領域,我國民營企業已經開始邁大步,挑大梁,走向世界舞臺。我們堅信:在黨和國家的堅強領導下,民營企業將會迎來新一輪的發展機遇,在未來的發展道路上會更加自信、更加穩健、更加科學、更加理性、更加堅強地走向未來。
網上經營許可證號:京ICP備18006193號-1
copyright?2005-2022 www.szzhongrui.com all right reserved 技術支持:鋼鏈云(北京)科技發展有限公司
服務熱線:010-592315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