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破解當前綠色轉型難題,中國三部門近日發布《關于開展零碳園區建設的通知》(下稱《通知》),推進開展零碳園區建設。
零碳園區是指通過規劃、設計、技術、管理等方式,使園區內生產生活活動產生的二氧化碳排放降至“近零”水平,并具備進一步達到“凈零”條件的園區。
國家發改委有關負責人介紹,當前,中國已進入實現碳達峰目標、加緊經濟社會發展全面綠色轉型的關鍵期,面臨著新能源消納壓力增大、高耗能行業深度降碳困難、低碳零碳負碳技術推廣應用受限等挑戰,亟待通過政策創新、技術創新、模式創新實現“破局”。
新能源裝機大規模增長背景下,消納問題成為關鍵。據國家發改委數據,截至今年5月底,中國風電、光伏發電裝機規模分別達到5.7億、10.8億千瓦,占全部裝機比重達到45.7%,已經超過了火電裝機的比重。
國家節能中心副主任康艷兵指出,進一步提升新能源消納水平已成為“雙碳”工作的重中之重,鼓勵有條件的地區積極拓展新能源發展增量空間,依托零碳園區實現高比例可再生能源就近就地消納,有助于化解外送通道瓶頸制約、提高可再生能源消費占比,加快能源綠色低碳轉型。
龐大、多樣的制造業體系也需要有效的產業降碳指引。
國家發改委能源研究所副所長、研究員李忠表示,中國制造業規模居世界首位,但在全球綠色發展大勢下面臨日益嚴峻的轉型壓力。加快建設零碳園區,推動綠色能源更有效匹配制造業升級發展需要,既有利于促進新能源高水平開發和消納利用,還有利于提升產業綠色競爭力,增強應對國際各類“綠色壁壘”的底氣和能力。
從產業體系來看,傳統產業方面,鋼鐵、建材等是制造業的基礎,也是制造業節能減排的重點,必須探索傳統高載能產業低碳轉型的新路;新興產業方面,鋰電池、光伏、電動汽車等新興產業已成為中國制造業新增長點,且隨著人工智能發展,算力中心、數據中心用能預計還將大幅增長。
康艷兵指出,建立一批零碳園區,一方面可有效引導傳統產業探索深度脫碳新路徑,推進傳統產業深度綠色轉型,助力高載能行業健康可持續發展;另一方面通過發展“以綠制綠”“以綠智算”模式,助力新興產業降低碳足跡、增強競爭力,引領新興產業高起點綠色發展。
事實上,中國此前已經進行了一些零碳園區的建設探索,但園區數量眾多,各類園區體量規模、產業結構、用能特點差異較大,“零碳/近零碳”標準難以統一。
此次發布的《通知》創新提出“單位能耗碳排放”作為評判零碳園區的核心指標,提供了統一清晰的技術指導。
中國國際工程咨詢有限公司副總經理潘小海表示,支持有條件的地區率先建立一批零碳園區,為有計劃、分步驟推進各類園區低碳化、零碳化改造指明方向,零碳園區建設駛入“快車道”。
網上經營許可證號:京ICP備18006193號-1
copyright?2005-2022 www.szzhongrui.com all right reserved 技術支持:鋼鏈云(北京)科技發展有限公司
服務熱線:010-592315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