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國國際關系與戰略研究所網站5月12日發表題為《深海地緣政治:權力、金屬和全球裂痕》的文章,作者是該研究所研究主任埃馬紐埃爾·阿什和國際戰略分析師羅馬娜·呂克。文章摘編如下:
美國關于海底采礦的單邊倡議正在削弱國際海底管理局,對多邊框架提出質疑。這種態勢揭示了當前全球公域集體治理的局限性,并使我們進入全球范圍內原材料地緣政治的新時代。
美國的單邊舉措對國際海底管理局的合法性和國際海底制度的平衡有何地緣政治影響?
2025年4月24日,唐納德·特朗普簽署了名為“釋放美國近海關鍵礦產與資源”行政命令。這標志著地緣政治的轉折點,因為此舉明確規避了基于《聯合國海洋法公約》的聯合國框架。
如何解釋國家之間在海底采礦問題上日益擴大的分歧?
國家立場的兩極分化首先可以用圍繞深海的科學不確定性來解釋。深海在很大程度上是一個尚未開發的區域。進入開發階段意味著對可接受的不確定性水平、影響的可逆性以及人類與海洋環境之間關系的本質采取立場。
這些分歧揭示了國家戰略的深刻差異。一方面,一些國家投資于勘探技術,并打算確保直接獲取這些資源,特別是在關鍵金屬競爭加劇的背景下,從而將深海視為技術主權和經濟實力的杠桿。與此同時,越來越多的國家則呼吁暫停這一進程。
除了國家戰略之外,還涉及更根本的問題:國際體系無法保證對人類共同遺產原則下的資源進行可信、公平和合法的管理。
因此,圍繞海底采礦日益加劇的緊張局勢不僅僅是法律解釋或技術評估方面的分歧問題,還反映了對全球公域未來的不同愿景之間更根本的對抗,同時揭示了陷入危機的多邊主義的結構性盲動。海底問題特別突出地說明了國際法的普遍雄心與當代權力關系現實之間的緊張情勢。
海底蘊藏的金屬對于能源轉型究竟有多大的戰略意義?
低碳和數字化轉型與軍事部門一樣,對金屬的需求會增加。所有這些都大量存在于海底。對一些參與者來說,開發這些資源意味著重新配置金屬供應鏈。
與此同時,開發海底也是生態不確定性的一個主要來源。
格陵蘭島、烏克蘭,現在是海底。美國正在發動一場關鍵金屬戰爭嗎?
關鍵金屬是解讀美國國際戰略的指南。特朗普政府在這一問題上的關注點有很多:格陵蘭島、烏克蘭和海底。它們在不同程度上都遵循一種犧牲邏輯,即需要犧牲一塊土地來確保其戰略獨立性。美國在非洲也很活躍,這次重返非洲時,正值中國和海灣國家,尤其是阿聯酋和沙特,在非洲礦業領域進行大規模投資,并采取投資、建設基礎設施和外交影響相結合的多元化戰略之際。
在此背景下,全球地緣政治越來越多地圍繞金屬問題和礦業網絡的發展展開,這些網絡是名副其實的蜘蛛網,將經濟、外交和軍事協議結合在一起。我們正在目睹“原材料地緣政治”的突然回歸,它提醒我們,能源主權必然要求重新征服工業和礦產。
網上經營許可證號:京ICP備18006193號-1
copyright?2005-2022 www.szzhongrui.com all right reserved 技術支持:鋼鏈云(北京)科技發展有限公司
服務熱線:010-592315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