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6日,由中國人民大學財政金融學院財稅研究所、中國人民大學財政金融學院財政系聯合主辦的中國財政政策論壇(總第23期)以線上形式舉辦。此次會議聚焦“十五五”時期財政政策方向、稅收制度優化路徑及支出結構調整等核心議題,深入研討,為構建更加可持續、高效的現代財政制度貢獻智慧。會議由中國人民大學財稅研究所執行所長、教授呂冰洋主持。
中國人民大學財政金融學院財政系副主任、副教授張鶴認為,財政收入占比下行的六大核心成因主要有大規模減稅降費政策實施、數字經濟等新業態帶來的征管難題、PPI持續負增長影響生產環節稅收等因素。她提出七項政策建議,包括優化稅制結構,提升稅收征管數字化與精細化水平;規范稅收優惠制度,建立時效與評估機制;增強地方稅權,調整增值稅分享比例與消費稅征收環節;提高服務業和小微企業納稅遵從度;完善國有企業收益上繳機制;調整政府債務結構,擴大國債發行規模并優化期限。
北京國家會計學院副院長、教授李旭紅從財稅改革的戰略定位、遵循原則和核心任務三個視角對“十五五”稅制改革問題進行系統闡述。她認為,財政作為國家治理的基礎,其可持續性直接保障宏觀經濟治理效能發揮。要強化政策統籌,促進產業、貿易、金融政策與財政政策形成合力,增強宏觀政策取向的一致性;優化財政收支管理,通過提升支出效率緩解稅收壓力是聚焦核心改革領域;聚焦核心改革領域,完善地方稅與直接稅體系,規范稅收優惠政策,平衡中央與地方收入分配,并促進稅收與各種財政工具的有效協調,確保宏觀稅負合理,財政管理科學,以滿足經濟社會高質量發展的需要。
遼寧大學經濟學院教授、遼寧大學政府債務研究中心主任、遼寧大學稅收研究院院長趙桂芝基于稅負管理視角從戰略意義、現實挑戰和政策路徑三個層面闡述財政可持續發展問題。她建議:一是保持合理宏觀稅負水平;二是規范稅收優惠政策,建立效果評估和及時退出機制;三是拓展新稅源,重點關注數字經濟、跨境收益等新興領域;四是優化財政體制,增強地方自主財力,完善轉移支付制度;五是推進頂層設計,進行多維聯動,提升稅收征管效能。趙桂芝特別強調,所有改革都要服務于“做大經濟蛋糕”這一根本目標,在稅源轉換過程中要注重優化征納關系,避免損傷稅基。通過深化稅收制度改革與創新,最終實現經濟發展與財政可持續的良性互動。
吉林大學商學與管理學院副教授孟憲春圍繞《房地產市場轉型背景下的財政政策選擇》,從核心特征、作用機制和施策路徑三個層面進行系統分析。她認為,財政政策的實施路徑需要構建分層體系:短期通過“減支出、擴收入、穩房價”組合拳修復家庭資產負債表;中期以加速市場出清為重點疏通政策傳導渠道;長期通過建立“商品房+保障房”雙軌制實現市場根本性重構。財政政策需要準確把握房地產市場轉型期的結構性特征,通過精準干預核心傳導機制,為構建房地產發展新模式提供有效政策支撐。
中央民族大學經濟學院財政系主任、副教授蔡萌以《中國財政收入再分配政策的演進趨勢與效應評估》為題,系統梳理政策脈絡并量化其收入再分配效應,從歷史沿革、政策效果與未來路徑三個維度,分析了“十五五”時期完善收入分配制度的政策要點。她認為,伴隨政策覆蓋人群的持續擴展,我國財政社會保障支出規模快速增長,2000至2023年年均增長率達16.7%。從研究來看,我國再分配政策的調節效果持續改善,政策累進性逐步增強,在收入分配調節中發揮著日益重要的作用,且轉移性支出的再分配效應強于個人所得稅。面向“十五五”,建議在繼續提升社會保障支出規模的同時,著力優化支出結構,重點加大對農村居民養老保險、最低生活保障等更傾向低收入群體的政策投入力度,健全待遇確定和調整機制,從而更有效地發揮再分配政策的調節作用。
網上經營許可證號:京ICP備18006193號-1
copyright?2005-2022 www.szzhongrui.com all right reserved 技術支持:鋼鏈云(北京)科技發展有限公司
服務熱線:010-592315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