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有效投資是促進經濟發展的重要引擎。習近平總書記高度重視發揮有效投資的關鍵性作用,強調“完善擴大投資機制,拓展有效投資空間”。黨的二十屆四中全會審議通過的《中共中央關于制定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五個五年規劃的建議》(以下簡稱《建議》)突出做強國內大循環,強調堅持擴大內需這個戰略基點,堅持惠民生和促消費、投資于物和投資于人緊密結合,大力擴大消費,擴大有效投資。這既是應對當前復雜嚴峻的國內外形勢、穩定宏觀經濟大盤的現實需要,更是著眼長遠加快構建新發展格局、牢牢把握發展主動權的重大舉措。我們要深刻理解擴大有效投資的重大意義,準確把握擴大有效投資的內涵要義以及階段性特征與要求。
深刻認識擴大有效投資的重大意義
投資是連接供給與需求、貫通當前與未來的關鍵經濟活動。當前,隨著我國發展的內外環境發生深刻復雜變化,投資領域,無論是增長態勢還是投資結構都出現了明顯的階段性變化,傳統投資模式和增長路徑亟待作出相應調整。在此背景下,擴大有效投資被賦予了新的戰略使命。
第一,擴大有效投資是做強國內大循環、建設強大國內市場的必然要求。內需為主導、內部可循環是大國經濟的獨有優勢。做強國內大循環是推動經濟行穩致遠的戰略之舉。投資作為內需的重要組成部分,與消費共同決定著國內大循環的規模與質量。《建議》明確提出,保持投資合理增長,提高投資效益。當前,國內有效需求不足,供給體系對國內需求的適配性有待提升。擴大有效投資,就是要通過投資來著力補齊基礎設施和公共服務短板、推動科技創新與產業創新深度融合,以新供給創造新需求、以高質量供給適應居民不斷升級的消費新需求,促進供給與需求在更高水平上實現動態平衡,增強國內大循環內生動力和可靠性,為經濟平穩健康發展提供堅實支撐。
第二,擴大有效投資是推動高質量發展、加快發展新質生產力的關鍵支撐。《建議》把推動高質量發展確定為“十五五”時期經濟社會發展的主題,突出科技創新的引領作用,在建設現代化產業體系、加快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強、加快經濟社會發展全面綠色轉型等方面作出部署。擴大有效投資,不是簡單的規模擴張,而是聚焦于科技創新、產業升級和綠色轉型等核心領域加大投入,積極發展新質生產力。通過加強在基礎研究、應用基礎研究、前沿技術研發以及新型基礎設施等方面的投資,推動生產要素實現創新性配置,進一步推進現代化產業體系建設,優化提升傳統產業,培育壯大戰略性新興產業和未來產業。
第三,擴大有效投資是統籌發展和安全、提升重點領域安全保障能力的戰略舉措。安全是發展的前提,發展是安全的保障。未來5年,我國各種不確定難預料的風險因素將明顯增多,統籌發展和安全任務更加艱巨。《建議》提出健全國家安全體系,加強重點領域國家安全能力建設,確保糧食、能源資源、重要產業鏈供應鏈、重大基礎設施安全,加強戰略性礦產資源勘探開發和儲備,提高水資源集約安全利用水平,維護戰略通道安全,推動國家戰略腹地建設和關鍵產業備份。加強網絡、數據、人工智能、生物、生態、核、太空、深海、極地、低空等新興領域國家安全能力建設。圍繞夯實國家安全基礎保障積極擴大有效投資,為穩步推進中國式現代化提供堅實保障。
準確把握擴大有效投資的內涵要義
擴大有效投資,意味著投資決策要更加注重長期效益、社會效益和安全效益,實現經濟社會發展的綜合目標。“有效性”主要體現在以下三個方面。
第一,體現在精準對接民生福祉上,實現“投資于物”與“投資于人”的緊密結合。發展的最終目的是為了人民。有效投資的最終目的在于增進民生福祉。《建議》提出“堅持惠民生和促消費、投資于物和投資于人緊密結合”,揭示了投資與消費、物質資本與人力資本的內在統一關系。投資于人,不僅能夠通過完善公共服務、降低居民預防性儲蓄,提高居民消費率,而且通過加強人力資源開發,促進人的全面發展,為我國產業升級和科技創新提供源源不斷的高素質勞動者和人才支撐。
第二,體現在系統優化投資功能上,實現供給與需求的良性循環。在國民經濟循環中,有效投資扮演著既優化供給又激活需求的雙重功能,是推動供需良性互動的關鍵支點。《建議》提出,以新需求引領新供給,以新供給創造新需求,促進消費和投資、供給和需求良性互動。首先,面向未來、適應消費需求升級的有效投資能夠創造高質量供給。對數字經濟、綠色低碳、前沿科技等領域的投資,不僅其本身就是新的投資需求,而且催生了新技術、新業態、新模式,可以引領和創造出全新的消費增長點。其次,在“以舊換新”政策實施過程中的產品升級換代,正在以高品質需求牽引高質量供給,推動擴大有效投資。最后,補短板的有效投資能夠改善需求實現的環境。城市更新、現代物流體系建設、農村基礎設施投資等,擴大了內需,改善了消費場景和流通效率,進一步暢通國內大循環。
第三,體現在不斷提高投資效益上,實現經濟效益與社會效益的有機統一。有效投資強調的“效益”,是一種涵蓋了經濟效益、社會效益、生態效益與安全效益的綜合性概念。這要求投資項目既要算好投入產出的“經濟賬”,更要算好就業民生、環境影響、安全保障的“綜合賬”。經濟效益是基礎,要確保投資能形成有效資產而非無效產能,產生合理的可持續回報。綜合效益是目標,要確保投資能促進就業、改善民生、促進區域協調發展、優化生態環境。認真貫徹落實《建議》關于提高投資效益的部署要求,在綜合效益標準指引下,確保每一分公共資金都用在刀刃上,真正服務于國家長遠戰略和人民根本利益。
構建擴大有效投資的實踐路徑與制度保障
擴大有效投資是一項關系發展全局的系統工程,必須通過精準施策和制度創新,確保中央決策部署落地見效。
第一,精準有效完善政府投資。當前,外部形勢更趨嚴峻、國內有效需求不足,必須更好發揮政府投資對擴大需求的作用,堅持保強度、優結構、提效益,精準投向市場難以有效配置資源的公共領域。《建議》提出“優化政府投資結構,提高民生類投資比重”。具體措施包括:集中力量辦大事,高質量推進國家重大戰略實施和重點領域安全能力項目建設,在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強、產業鏈供應鏈安全等關鍵領域加大投資布局;將更多財政資源投向公共衛生、養老托育、保障性住房等群眾急難愁盼領域;完善政府資金管理方式,探索編制全口徑政府投資計劃,將各類政府性資金納入統一管理,避免多頭安排、重復建設;同時,加強政府投資全過程管理,建立從項目謀劃、立項審批到后期評價的全鏈條績效管理體系,對低效無效項目嚴肅問責,確保公共資金發揮最大效益。
第二,科學優化公共設施布局。當前,我國總體上已由人口增量發展轉向減量發展階段,人口發展呈現少子化、老齡化、區域人口增減分化等明顯的趨勢性特征。《建議》提出“適應人口結構變化和流動趨勢,完善基礎設施和公共服務設施布局”。對于人口凈流入、具有發展潛力的地區,應通過投資提升其綜合承載能力和輻射帶動功能,實現投資效益的最大化。對于人口流出或增長放緩的地區,投資重點轉向存量設施的更新改造、生態環境的保護修復以及發展特色優勢產業,避免因脫離實際需求而造成新的資源浪費和資產閑置。
第三,強化拓展人力資本投資。在我國人口紅利加快向人才紅利轉變的關鍵時期,應將擴大高水平的人力資本投資作為培育新質生產力、贏得未來發展主動權的根本保障。《建議》提出“加強人力資源開發和人的全面發展投資”。具體措施包括:系統加強人力資源開發和人的全面發展投資,構建覆蓋全生命周期、服務高質量發展的現代人力資源投入體系;推動基礎教育優質均衡發展,大力建設適應產業升級需求的現代職業教育體系,面向全體勞動者大規模開展技能培訓;持續增加對高水平大學和優勢學科的投入,加強基礎研究人才培養,并全面升級公共衛生體系,擴大優質醫療資源供給。
第四,持續激發民間投資活力。民間投資的活躍程度是市場信心的直接反映,只有發揮好民間投資的效率優勢,才能提升有效投資增長的內生動力。《建議》提出“激發民間投資活力、提高民間投資比重,增強市場主導的有效投資增長動力”。要保持宏觀政策的連續性和穩定性,科學把握政策的時、度、效,加強產權保護,穩定市場預期,堅定企業特別是民營企業的投資信心。深化要素市場化配置改革,破除妨礙生產要素自由流動的體制機制障礙,降低實體經濟的綜合成本,提高投資回報率,增強民間投資意愿。完善民營企業參與重大項目建設長效機制,發揮政府投資基金引導帶動作用,讓民營企業“進得來、有得干”,吸引更多社會資本投向重大設施、科技創新、產業發展等領域。
第五,積極促進投資消費良性循環。投資與消費的良性循環是暢通國內大循環、破解有效需求不足難題的核心所在。要落實“以新需求引領新供給,以新供給創造新需求”的部署要求,將促進兩者良性循環作為擴大有效投資的出發點和落腳點。順應消費升級,加大對5G、人工智能等新型基礎設施投資,孵化智慧家居、沉浸式娛樂等全新消費場景;加強文化、旅游、體育、商業設施等領域提質升級投資,營造更優質的消費體驗。聚焦打通循環堵點,大力發展現代物流體系特別是農產品冷鏈設施,建設廢舊物資循環利用體系,暢通城鄉之間的商品流通與資源再生渠道。
(楊萍:國家發展改革委投資研究所所長、研究員;杜月:國家發展改革委投資研究所綜合研究室主任、研究員)
網上經營許可證號:京ICP備18006193號-1
copyright?2005-2022 www.szzhongrui.com all right reserved 技術支持:鋼鏈云(北京)科技發展有限公司
服務熱線:010-592315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