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張煒
推進要素市場化配置改革,是建設全國統一大市場的關鍵環節。2025年9月,國務院部署在北京城市副中心、江蘇蘇南重點城市、浙江杭甬溫等10個地區開展要素市場化配置綜合改革試點,針對當前國內要素市場化配置實踐中碰到的難點和堵點,提出一攬子突破性舉措。
依然存在一些核心挑戰
“當前,我國要素市場化配置改革依然存在一些核心挑戰。”上海交通大學安泰經濟與管理學院、中國發展研究院副研究員鐘輝勇在接受中國經濟時報采訪時表示,地方保護主義和行政性壟斷依然存在,導致要素無法在全國范圍內自由流動和高效配置。價格機制仍未完全理順,關鍵要素的價格還不能完全由市場供需決定,導致資源錯配。要素改革涉及財稅、金融、社會保障等多個領域,單一要素的市場化配置改革容易被其他未改革領域所影響。
上海國家會計學院金融系主任葉小杰對中國經濟時報表示,從要素本身來看,傳統要素與新型要素面臨的難題呈現分化特征。土地要素受城鄉二元結構束縛,流轉規則不統一導致存量盤活效率偏低;勞動力要素的戶籍壁壘與公共服務銜接不暢,制約了人力資源的跨區域優化配置。而數據、技術等新型要素的痛點更為突出,數據產權界定模糊、交易規則缺失,技術成果轉化的收益分配機制不合理,導致“產學研用”脫節。
談到資本要素市場的堵點,南京財經大學金融學院投資學系主任翁辰向中國經濟時報表示,一方面,當前多層次資本市場體系尚未完善,間接融資仍占據主導地位,直接融資占比偏低。銀行信貸資源過度集中于大型企業、國有企業,而中小微企業、民營企業得到的金融支持不足。另一方面,金融服務業市場準入仍存在隱性門檻,部分領域對外資開放不足,限制了資本要素的自由流動。
重視改革的協調性和系統性
鐘輝勇認為,深化要素市場化配置改革,核心是加快建設全國統一大市場,堅決破除地方保護和行政性壟斷,確保所有經營主體在要素獲取上“權利平等、機會平等、規則平等”,而其中的關鍵是要重視改革的協調性和系統性。例如,沒有戶籍和社保制度改革,勞動力就無法完全自由流動;沒有土地制度改革,農民進城的后顧之憂就無法消除。“推進要素市場化配置改革需要財稅和金融體制改革、國企改革、營商環境改革等協同推進,形成‘組合拳’。”他說。
葉小杰建議,一是推進產權制度創新,針對不同要素特性精準施策。明確數據要素“所有權+使用權+收益權”的分置規則,完善農村集體經營性建設用地入市的產權登記與流轉制度,強化知識產權的全鏈條保護。二是創新市場化定價機制,逐步打破要素價格“雙軌制”,對土地、技術等要素推行“基準定價+市場競價”模式,讓價格真正成為要素配置的核心信號。三是建立要素跨區域流動制度,推行全國統一的市場準入負面清單,破除地方歧視性政策,探索“一地認證、全國通行”的協同監管模式。四是完善配套制度創新,一方面,優化收益分配機制,讓要素所有者能充分分享配置紅利,激發要素活力;另一方面,健全社保、醫保等公共服務的跨區域銜接機制,降低要素流動的制度成本。五是堅持“頂層設計+地方試點”相結合,鼓勵區域先行先試,及時總結可復制推廣的制度成果,形成改革合力。
“更好發揮市場決定性作用,關鍵在于厘清市場與政府的邊界,構建市場有效與政府有為的協同格局。”葉小杰說,一是破除市場壁壘,堅決清理地方保護、行業壟斷等阻礙要素流動的政策,加快建設全國統一大市場,讓土地、勞動力、資本等要素能根據市場供求信號自由流向效率更高的領域。二是完善要素市場運行體系,搭建專業化的要素交易平臺,培育合規的中介服務機構,健全交易規則與風險防控機制,讓要素交易更加規范、高效、透明。三是強化市場規則的統一性與公平性,保障各類經營主體無論規模大小、所有制類型,都能平等參與要素競爭,消除隱性壁壘。
在翁辰看來,要素市場化配置改革應健全多層次資本市場體系。優化完善不同板塊上市條件,以更好滿足處于不同發展階段企業的上市需求。促進區域性股權市場規范發展,加強區域性股權市場與全國性證券市場間的合作銜接。她還建議,完善準入前“國民待遇+負面清單”管理模式,新業務開展試點時,對內外資金融機構平等對待。
網上經營許可證號:京ICP備18006193號-1
copyright?2005-2022 www.szzhongrui.com all right reserved 技術支持:鋼鏈云(北京)科技發展有限公司
服務熱線:010-592315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