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近日,在2025ENR/建筑時報“中國承包商80強和工程設計企業60強”發布會上,國家發展改革委對外經濟研究所所長羅蓉以《推動共建“一帶一路”高質量發展的若干思考》為題,從內涵特征、重大成就、高質量發展三大維度,為建筑行業解讀“一帶一路”高質量發展的核心邏輯與實踐路徑。她表示,建筑企業作為“一帶一路”建設的“堅實建設者”,在新發展階段將迎來標志性工程、海外園區建設等新機遇,同時需聚焦標準“軟聯通”、綠色技術應用等關鍵課題破局。
以“123456”模型畫像:建筑企業錨定“硬聯通”核心賽道 “讀懂‘一帶一路’,才能找準建筑行業的發力點。”羅蓉在演講中提出,可用“123456”模型清晰勾勒“一帶一路”的內涵框架,其中多個維度直接指向建筑行業的核心業務領域。 她詳解道,“1”即一個最高目標——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這是“一帶一路”所有合作的出發點;“2”為陸上絲綢之路經濟帶與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兩條發展路徑,二者陸海聯動形成全球基建網絡;“3”是“三個互聯互通”,基礎設施“硬聯通”是骨架,規則標準“軟聯通”是血脈,民心“心聯通”是靈魂,而“硬聯通”正是建筑企業的主戰場,從鐵路、港口到機場,均需行業力量深度參與。 此外,“4”是和平合作、開放包容、互學互鑒、互利共贏四個關鍵詞,“5”是覆蓋歐亞非的五條重點發展方向,“6”是六大經濟走廊——這些框架共同構成建筑企業的“全球業務地圖”。羅蓉特別提到,“共、通、新”三字精髓更需行業關注:“共”即共商共建共享的合作模式,“通”涵蓋設施、政策、貿易等全鏈條貫通,“新”則指向開放、綠色、廉潔的新理念,為建筑企業轉型“綠色建造”“智能建造”提供了方向。 細數“沒想到”成就:建企交出亮眼成績單 回顧“一帶一路”十余年發展,羅蓉用幾個“沒想到”概括其亮眼成果,而每一項成就背后,都離不開建筑企業的實干支撐。 “沒想到合作伙伴這么多”——150多個國家、30多個國際組織簽署合作文件,“絲路電商”伙伴國達36個,意味著建筑企業的“朋友圈”已從亞洲拓展至全球,合作場景更豐富;“沒想到設施聯通這么廣”——中歐班列通達歐洲26國229城、亞洲11國100余城,128條“絲路海運”航線連接全球40多國近150座港口,這些鐵路場站、港口碼頭的建設升級,正是建筑企業的核心貢獻;“沒想到綠色能源這么強”——截至2025年上半年,中國現在已經建成了全球最大、最完整的新能源產業體系,向世界提供80%以上的光伏組件和70%的風力發電裝備,截止今年上半年我國在共建國家綠色能源投資達97億美元,占全球清潔能源投資1/3,風電、太陽能項目落地,推動建筑企業向“新能源基建”領域延伸。 此外,“貿易往來旺”“人文交流暖”等成果,也為建筑企業帶來物流中心、海外倉、民生工程等新業務。羅蓉強調:“未來四十年基礎設施投入將超人類過去四千年,‘一帶一路’正成為建筑行業的最大舞臺。”
錨定高質量發展新階段:建筑企業可抓三大機遇、破三大挑戰 “‘一帶一路’已進入高質量發展新階段,建筑企業要找準‘施工圖’和‘保障網’。”羅蓉指出,當前階段的核心是“八項行動”與“九大機制”,為行業提供了清晰的行動指南。 她詳解道,“八項行動”中,互聯互通、海外民生項目、國際合作機制三大方向與建筑行業直接相關:中吉烏鐵路、第二條中蒙跨境鐵路等標志性工程即將啟動,海外工業園區、物流中心、“小而美”民生工程(如社區醫院、農村道路)需求激增,這些都是行業的“新蛋糕”;而“九大機制”中的風險防控、產業鏈供應鏈合作、投融資保障機制,則為企業“走出去”提供了“定心丸”,解決項目對接、資金支持、風險規避等實際難題。 對于行業面臨的挑戰,羅蓉直言需重點突破三方面:一是工程技術規則標準“軟聯通”,需企業參與國際標準對接,減少跨國項目壁壘;二是綠色發展、科技創新應用能力,如低碳建造、智能建筑技術的推廣,需行業加快轉型;三是共建國家政策環境穩定性研判,需企業提前做好風險預案。 演講最后,羅蓉用“地瓜經濟”比喻寄語行業:“像地瓜藤蔓延伸海外獲取資源,根莖扎根本土反哺產業,建筑企業‘走出去’既要拓展全球市場,也要帶回先進技術經驗,實現‘內外聯動、雙向共贏’。”
網上經營許可證號:京ICP備18006193號-1
copyright?2005-2022 www.szzhongrui.com all right reserved 技術支持:鋼鏈云(北京)科技發展有限公司
服務熱線:010-59231580